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

十年紫荊,將止於今?

MBA 105/ 張暟珉、謝忠呈
曾光華老師-圖書館館長兼行銷管理研究所副教授(記者 謝忠呈/攝)


 
 2006年到2015年,這十年來紫荊影展所吸引的觀影人潮屢屢創下佳績,也建立不少好口碑,在無數嘉義地區民眾的心中,更有著無法取代的地位;然而,在十年這個里程碑的同時,卻也是紫荊影展的句點。本文將透過專訪紫荊的靈魂人物-曾光華教授,回顧創辦時的心路歷程,並一探在今年邁入尾聲的原因,進而從創辦人的角度詮釋藝文形貌的轉變。

「電影」-深烙腦海的知覺衝擊

 十年前,以散播藝文種子為初衷的紫荊影展誕生,然而傳播藝文種子的形式、途徑有許多種,相信不少人都會好奇為什麼當初會以「電影」的方式來進行,老師表示,主要有四個原因,第一是本身對電影的熱愛,這股對電影的熱情,在還沒上小學前就已萌芽,從小受到出生環境的影響,看過各式各樣的電影,自己也經常從中獲得啟發,「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必能投入其中。」老師炯炯有神說著。第二則是因為觀察到學生看的電影大部分都以好萊塢為主,盡是一些打打殺殺、充滿特效、緊張刺激類型的電影,藉由紫荊的非好萊塢類電影,可以達到一種平衡。再來是考量到預算,用電影的方式能以較低的成本,形成一個帶狀的活動,「倘若是用戲劇、舞蹈等等方式,錢可能一個晚上就燒光了。」最後,老師認為電影的聲影效果所造成的認知情緒衝擊相當深刻!「當你以後遇到什麼挫折或者在某些關鍵時刻,那些電影回憶便會湧現。」老師有感而發。

艱澀的歷程才能襯出果實的鮮甜

 俗語說「萬事起頭難」,紫荊影展的創辦過程也不例外,第一屆紫荊影展一切從無到有,挑戰接二連三到來。老師提到,最麻煩的就是電影的選擇,一年可能要看的影片少則幾十部、多則上百部,主要鎖定最近一、兩年的新片,尤其是一些外國剛冒出名聲的新片,這些電影難以觸及,「要想盡辦法去看!」老師神情堅定說道老師積極地透過各種管道觀看這些非主流電影,包括電影招待會、首映會或者聯絡片商,有時甚至直接到片商的公司觀影!再來要考慮到學生是否有興趣、看得懂、有收穫,又能兼顧人文與文化的意義,舉凡歐洲、亞洲、非洲、南美洲,得獎的電影都相當的多,「很難拿捏學生會不會接受這些類型的電影。」老師稍皺眉頭說著。最後是決定主題,為了達到多元性,除了精挑細選來自多國的電影,電影內容也縱橫愛情、劇情、勵志與社會議題「兒童片跟紀錄片幾乎是保障名額。」老師說,前者目的是照顧嘉義地區的孩童與家扶中心,後者則是為了打破「紀錄片都很沉悶」的迷思。
 
 完成挑選片單的程序後,緊接著面臨如何跟片商接洽與議價,這一切都要由當年毫無相關經驗的老師一手包辦;此外,推動影展的幕後團隊要從何募集與人員訓練,對於第一屆的紫荊而言,完全是一張白紙,在老師當年請教許多專業人士、尋求許多朋友的援助後,終於勾勒出紫荊團隊的架構。除了籌備過程中的困難外,執行時要如何向同學解釋影展的必要性、票價要如何訂定以及如何去服務顧客,都必須構想清楚,由此可見舉行像紫荊影展這類的大型活動絕非易事,每個階段都有其困難之處。
 
 然而,克服重重難關以順利舉辦活動所帶來的喜悅,正是一直在背後推動老師的能量,老師也很開心看到藝工們因為紫荊而彼此熟識、互相學習、成長,另外,觀眾在現場眼角泛淚的真實表情,無非也是一種肯定、一種鼓舞,「可以看見自己的努力,讓一群人有所收穫!」老師欣然說著,更以直白的「爽」字表達出內心深處的雀躍。

曾光華老師-圖書館館長兼行銷管理研究所副教授(記者 謝忠呈/攝)

意味深遠的十年句點

 談到為什麼紫荊會選擇在今年結束,老師將自己譬喻為傳道士,在播撒種子後,看見種子萌芽,稍稍長成小樹時,便會離去,而非等到大樹茁壯、果實纍纍。在老師眼中,紫荊影展這十年來所累積的藝文能量已經比過去大很多,大家已經意識到接觸非好萊塢電影或異國電影所帶來的收穫超乎意料;以及中正大學在藝文方面的活動已經不像十年前那麼貧乏,像是校方舉辦的演講、演唱會、演奏會、戲劇、畫展與藝術節,還有學生團體舉辦的講座、TEDAIESEC等,明顯感受到近年來藝文活動相當蓬勃,老師說:「既然藝文能量有被激發出來,那麼紫荊影展的重要性就不像以前那麼大了。」更將紫荊影展比喻成一座大樹:大樹的長成,可能犧牲很多花、草、小樹的成長機會,往後三月的檔期空出來,提供很多人來填補、發想的機會,可以激發更多不同的單位去呈現不同的藝文活動,那將是更為多元的樣貌!

攜手改變教育的根深蒂固

 雖然藝文風氣逐漸上升,但老師也觀察到另一個比較可惜的現象是,參與藝文性講座跟活動的族群較為固定,「以今年紫荊影展來說,參與人次大概13,4千,當中校內人次大概只有25多人。我們學校學生包含教職員,共有1萬多名學生,這樣子其他8,9千人呢?」對於每次參加活動的人都是熟面孔,這方面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老師認為其中一個不會主動的原因是教育,從小教育不會把參與藝文活動當成自發性參與的事情,學校老師不會告訴你:先把考試放一邊,我們去看表演;所以很多時候,學生常認為考試不會考的事情就不重要,或者說,去吃喝玩樂比參與藝文活動重要當然還有另一個原因是,要看電影,去網路下載就好,又何必花錢和大家一起看呢?種種的原因造就很多學生對藝文活動不為所動,不認為那些事情會對他們人生造成什麼影響,或者根本否定那些東西,反而尋找一些小確幸和好笑、好玩等等其他事物,「像那天沈玉琳來演講,有賣票的爆滿好像500多人,反觀沒有賣票或比較有層次的,像陳明章,反而只有300多人,所以大家比較喜歡找那種輕鬆有趣的,稍微嚴肅一點的、稍微有一點點層次的,反而」老師接著表示,藝文風氣的推動應該是學校要制定一個整體規劃,不可能由單一個單位,例如圖書館,或者是某個系、某個所或某個老師去推動,應該是要有一個策略的思考:如何提升學生閱讀和藝文的參與、用何種方式來集體推動等等。

無所不在的傳道士精神

 老師在藝文方面的耕耘,除了紫荊影展之外,還有運用圖書館館長的身分,不斷傳播藝文能量。館長負責制定大方向及政策,而不同組別或中心有他們各別的任務,「比方說,提出一個概念叫『探索帶來可能』,希望我們很多活動帶來對多元議題的探索,激發好奇的探索精神,所以這個就叫制定方向。在這個方向之下我們決定各個不同的單位可以怎麼配合、預算要如何分配。」老師更舉出在學校推行已久的活動「中正蒲公英」為例,當初舉辦理念為希望許多觀念能夠像蒲公英一樣、像種子一樣散播出去,「因為過去我們辦很多演講,都花錢請來賓演講,那想說,一定要花錢請來賓演講才是好的講座嗎?不見得阿!我們有很多老師和很多的學生,他們有什麼想法可以來發表;老師可能出了什麼新書,他可以來發表;學生辦什麼活動,覺得不錯,可以來發表;或者某個通識課程,目前在講特定主題,他不一定在教室上,可以來圖書館上,那我們幫他做宣傳,有興趣的來聽」,所以在館長制定的方向下,其他人可以去個別完成事情來達到目標。除了圖書館舉辦的活動之外,由學生籌辦的活動也不再少數,「我愛嘉義,我+1」這個活動是由幾位行銷所學生和企研所學生辦的,目的是要引進更多年輕學生的想法跟活力到圖書館來,當時成效也是相當不錯。此外,529號將舉辦「night夜未眠」,可謂是全國首創在圖書館裡過夜的活動,活動內容豐富,例如,藍白拖對抗賽、系列演講(主題包含犯罪、兩性關係、動物等議題)、電影放映、桌遊,還有提供消夜、早餐。老師希望能夠透過這個活動讓學生接觸多元議題,同時圖書館也能將一些重要的館藏、書本、藝術品或服務,趁這個機會推導出去。

亦大亦小的「頂尖」哲學

 十年來,不管是影展籌辦團隊、藝工,或者是參與的觀眾,老師都由衷感謝他們對於影展的支持,那些真實感動與回饋一直是支持老師舉辦影展的最大動力。在採訪的最後,老師以這麼一段話勉勵中正的莘莘學子們:「我們有一個詞叫頂尖,你看這個尖怎麼寫?一個小和一個大,代表說一個人要把事情做好,他一定要有大的格局、大的方向、大的想法,然後大的心胸,有這個之餘呢,他對很多細節、小地方,他一定要處理得很精確;又能小又能大,反過來,又能大又能小,才能真正頂尖。」期盼各位不論想做什麼事,都能秉持著「頂尖」精神!

 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十年紫荊,雖止於今,但紫荊精神將永存於心!




記者與老師合影留念 (孫名甫/攝)
 








註:台灣著名的音樂創作人、音樂製作人、臺語歌手,同時也是吉他與月琴的演奏家。代表作品有《戀戀風塵》電影配樂(1985)、《戲夢人生》電影配樂(1993)、〈伊是咱的寶貝〉(1993)、〈流浪到淡水〉(1995)等。有人稱他為「台灣民謠大師」、「浪子詩人」。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