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9日 星期一

跳脫政府、傳統企業、非營利組織的第四部門-專訪社企流創辦人林以涵

MBA104/游輝農

太陽花學運
(圖片引用自)
近兩個月來台灣街頭充滿喧囂,當關心社會議題的台灣民眾紛紛走上街頭,參與社會運動、表達心聲,不斷被要求思辨能力、獨立思考的MBA能做些什麼?近期天下雜誌的文章提到,台灣不缺意見和觀點,缺的是另一方與為問題找解答的「承擔」,值得身為MBA的我們對社會現況反思。

社會運動的背後,代表著未解的社會問題,而要解決問題,除了傳統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外,近年興起的「社會企業」概念,更是提供了一種商業式的管道,去「承擔」社會問題。社企流的創辦人林以涵小姐,將在本期與我們分享創業故事,也為我們帶來更多對於社會企業的認識及反思。

社會企業概念的興起與社企流創立

長期以來,社會中三大部門,除政府外的傳統營利企業及非營利組織,對於社會問題的參與,傳統營利企業將社會問題的參與視為營利後的回饋,並從中建立企業的形象,而非營利組織則仰賴許多營利企業組織的捐款,進而投入社會問題的解決。兩者的關係是互相依賴卻又獨立分明。

隨著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使傳統企業與非營利組織長期運作下來出現困難與挑戰,但這同時也代表可以改變的機會到來,管理大師Porter所提出的CSV概念就是一個例子,而「社會企業」即是依循此概念,主張將傳統企業與非營利組織結合成全新模式,「以商業模式去解決社會問題」是社會企業最好的定義,以獨立的個體自行獲利去主動參與、解決社會問題。

社企流創辦人 林以涵
(圖片引用自)
源自西方國家的社會企業概念,兩年前在台灣只是少數人知道、少數人默默努力的領域,缺乏華文資訊以及社會企業家之間的連結,林以涵(以下簡稱Sunny)有感於此,便創立社企流,成為「台灣第一個華文社會企業資訊匯流平台」。

「若不是社企流,我根本不會想創業」,對於創立社企流,Sunny認為是順勢而為與一種責任。父母皆是公務員、大學就讀公共行政更是公務員的搖籃,Sunny卻一直對於非營利組織與公益領域工作情有獨鍾,於美國就讀公共行政研究所期間,碩一暑假幸運成為台灣社會企業初期代表組織-若水國際的實習生,碩二好奇的選了社會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課程,後來更到了社會企業相關的顧問公司實習,都累積了她對於社會企業的知識與熱誠。

社企人三大特質:真誠、承擔風險、熱忱

談到正式成為公司後的社企流註一,「正式感到創業的困難,好像重新開始一樣。」Sunny笑說。成為公司前的社企流,Sunny認為挑戰大多來自人的管理,社企流初期組成皆是志工,因此如何設計激勵與退場機制相當重要,維持志工的投入程度或處置無法跟上組織步伐的志工,讓大家有共同的價值觀與形塑組織文化是較需要費心的。

而成為公司後最大的改變是什麼?Sunny毫不猶豫地說:「就是開始有燒錢的壓力阿。」,除了更多正職人員的花費,該如何運用商業模式產生更多獲益支持資訊平台的經營更是挑戰,出書、舉辦活動、與企業在行銷上的合作都是目前獲利的來源,下一步甚至計畫成為社會企業的支持平台,將社企流的資源匯集起來提供社會企業創業者行動上所需的支持,「有點類似育成的角色,但跟傳統育成單位有些不同,社企流想做的是行動者的後盾、支持網絡。」。

社會企業的興起讓越來越多人選擇投入此領域,而Sunny認為投入最需具備的是「真誠、承擔風險和熱忱」這三項特質,社會企業強調創新、跨界、共享與永續,投入於此領域的人須真誠地樂於分享與相互幫忙,才能長久;而在社會企業工作彷彿從開始就被貼上標籤、被以高道德標準檢視般,面臨許多挑戰與質疑,「能賺錢嗎?社會影響力是什麼?」,故承擔風險的能力非常重要;最後,「在這個領域,沒有熱忱幾乎沒辦法做想做的事情。」Sunny說,所面臨的挑戰都是在消耗創業之前的累積,不管是能力或知識,Sunny笑說:「有點像是在吃老本。」,因此熱忱是走下去的關鍵。當問到從事社會企業以來最後悔的事,Sunny堅定的一句「沒有後悔過!」,為這三個特質做了最好的詮釋。

政府就只要做只有政府能做的事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先生近年提倡王道精神,認為東方企業經營理念是共榮共存,西方是贏者通吃。以這樣的概念來看社會企業,Sunny認為華人世界的孔孟思想環境下,可能會有利社會企業的發展,但歐美對於社會企業也有不同的發展條件,「像是歐美企業對於合作廠商有社會責任,是非常重視且普遍,這就是華人世界較不常見到的。」,Sunny認為只是出發點的不同,但都有支持社會企業發展的原因。

而台灣的社會企業發展至今,面臨著一些困境,包含被貼標籤、受到太多的鎂光燈關注、社會問題背後有更多的社會脈絡以及既得利益纏繞等等,在這當中,政府應該扮演怎麼樣的角色?,「政府就只要做只有政府能做的事就好了。」Sunny說,近兩年政府對於社會企業態度逐漸轉為積極,但Sunny也認為政府也不必要與民爭利,台灣創業精神很茂盛,有很多事民間團體自己就能做,「像是社企流就是完全來自民間,沒有拿政府的錢或接受指導。」,政府要做的只是降低對於創業的不友善,有很多bureaucracy只有政府才能改善,與新加坡或中國相比,在台灣創業環境相較已經辛苦,更別提社會企業的創業。

拿資本主義武器做社會主義的事情

談到企業的社會參與,我們熟悉的是企業社會責任(CSR)CSR與社會企業的不同,除了一般所說CSR必須先有獲利才成立,社會企業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再去想辦法獲利外,Sunny認為在決策上也有所不同,像是以醫療接送為社會使命的多扶接送註二就堅持不因為較高獲利的觀光接送而放棄醫療接送的初衷。

回到當前社會問題的「承擔」,CSR與社會企業何者較能滿足社會需求? Porter認為傳統企業透過商業模式長期的成功運作,掌握了社會上多數資源,因此是最有能力的社會問題解決者,企業可以透過共享價值的創造,解決社會問題並同時獲利,但Sunny認為「共享價值畢竟是很高的目標,且在傳統企業中的shared value比例與社會企業還是有落差的。」,也因此CSR長期下來漸漸被拖垮,「也許未來會出現新的名詞取代CSR,來驗證善盡社會責任的企業。」

社會企業提供了對於社會問題的新施力點,身為MBA的我們應該抱持著何種態度?Sunny認為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會成為社會企業,社會企業是一種跨域的知識,我們可以把它當成了解更多學科的方式,可以讓我們更全面性的探索社會問題背後的脈絡。「社會企業不會是萬靈丹。」,我們還是需要一般的企業存在,Sunny認為最有可能的是社會企業漸漸發展成一個雖然小眾卻很有力量的部門,能夠喚醒一般企業對於社會責任的重視,若能與一般企業結合,利用一般企業所擁有的核心能耐與資源,甚至是從企業中創立社會企業,將能創造跨域合作的綜效。

Bill Gates
(圖片引用自)
「曾經有前輩跟我說過,社會企業就是拿資本主義的武器做社會主義的事情。」,MBA所學,教育我們如何使用武器,但社會企業卻可以讓我們明白使用武器背後的動心起念為何。

退休的微軟前執行長Bill Gates對於成功的新定義是:「讓貧童死亡率降到與富有小孩一樣低。」,他認為社會參與程度將決定企業家的高度。身為即將就業或剛進入社會的MBA們,也許更該反思所學與社會間的關係,面對當前的社會問題,能有更好的選擇與參與。

「如果還沒有夢想,就先加入別人的夢想吧!」,是Sunny想傳達給MBA學生們的一句話,擁有夢想能去行動逐夢很好,但如果暫時沒有,不妨加入別人的夢想去看看別人怎麼做,哪天如果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夢想,就是武器派上用場的時候!


註一
2010年,林以涵回到台灣繼續顧問公司工作的同時,利用業餘時間投入社企流的創立。2012網站正式上線,到了2013年更辭去工作,全職投入社企流經營,並於20139月,社企流正式登記成為公司,兩年來社企流累積超過85萬網路訪客、超過1000篇觀點分享。

註二
2009年,許佐夫先生家中長輩受傷,卻因未領殘障手冊無法申請復康巴士接送,而發現國內無障礙服務缺口,決定成立「多扶接送」,提供無限制的無障礙接送服務,讓更多行動不便朋友能真正掌握與安排自己「行的需求」。他也認為行動不便朋友不應因為交通問題,縮減了行動範圍、窄化生活圈,因此在2011年夏天推出載送行動不便朋友出遊的服務-「多扶漫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