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播種-「培養探究的能力,從關心土地開始」

中正行銷所 103/蔡俊戎

 陽光普照,微風輕拂臉龐,低頭細數在嘉義的六年,對於嘉義這片土地雖不陌生但也說不上熟悉,認知中的嘉義是一個鄉村、中正大學更是被一大片鳳梨包圍著的鄉村,一談到風景時不外乎只想到阿里山、提及伴手禮則只有是福義軒、方塊酥等,這些都是一般非嘉義地區的人講得出來的東西,我才驚覺在嘉義生活了六年的自己,竟然與他人相同,而身為一個研究生應該從自己所處的地方開始關心,才能熱情地投入學問的探查,於是在這樣的想法之下開始萌生了對於舉辦「我愛嘉義我+1」的活動動機,希望從關心土地開始並藉由活動讓中正的師生都更了解嘉義這片土地的美好。
「我愛嘉義我+1」活動開幕當天曾光華老師
與行銷所及企研所同學(黃姵嘉/攝)
 
 這個活動一開始由曾光華老師提出大致上的構想,並由中正行銷所與企研所的十位同學來詳細企劃、執行。挑選十八間嘉義的在地企業,分別代表著「守護家業」、「守護健康」、「守護土地」的概念,這些企業或許在我們的腦海中從未出現,但卻有著很棒的核心價值與優良的產品,在產業中默默的耕耘,甚至聞名世界。但這些豐富的人文故事,大多的師生卻不知道令人十分惋惜,因此主要想透過展覽、講座、體驗等活動讓中正大學的師生更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嘉義,以及在這片土地上不能不了解的人事物。

施肥-「從無到有的計畫,讓想法不只是空想」

曾光華老師(左)與總召蔡俊戎(右)
合影(黃姵嘉/攝)
 有了整體大方向之後,我承接了總召這個職位,必須在活動中定義整個活動的核心價值、安排團隊分組分工、擔任各組間的溝通橋樑、與行政單位溝通等,而其中最大的收穫就是如何把企劃的概念從無到有的變成真正出現在眼前的活動。從過去參加許多的商業競賽以及課堂報告寫企劃書的經驗,我們總是自豪地認為企劃的東西是可以執行的、是有創意的,但在執行完整個活動後,真心覺得企劃不只是紙上談兵,實地的去執行才發現不是那麼的容易!乍看之下也許只是辦演講、辦展覽,但是,在執行時企劃常常因為時間、企業方、政府預算等因素,讓企劃必須不斷的調整、被調整,因此身為總召必須不斷的抉擇與取捨來做平衡給予團隊方向,並與團隊成員一同與企業、校方、甚至與政府間溝通,其中真正的收穫很難用言語去明講,但是我相信在我們十個人心中都埋下了一顆種子,對於未來一定都會有所影響。

灌溉-「從挫折中學習成長」

 整個活動從企劃到執行,甚至到活動結束後的收尾,都是一連串的挫折。第一個碰到的大難題就是要提企劃書給縣政府,但由於是一個全新的活動,因此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參考,光是企劃書的修訂就歷經了一個月,無限循環的與老師開會討論,終於在一個月後有了確定版的企畫書。而開始構想規劃展出時,最難的就是真正的深入去了解這些企業、為他們規劃出展覽的內容、展區的設計等。一開始我們只是一昧的去想了很多「手法」要吸引大家來看展覽,卻忽略了最重要的本質-必須深入地去了解這些企業,才能把他們珍貴的價值傳達出來。 
展場實景(高巧穎/攝)

 除了透過閱讀《產業在嘉》這本書籍去初步了解每間企業的特別之處以及在地故事,我們也透過實地訪查的方式與企業人士直接對談、直接去看他們的廠區與公司內部,讓這些感官的直接衝擊使我們有直接的靈感,也更能夠深刻體悟並傳遞出其精神。但是在我們十人團隊中,每個人都有論文或實習等事要忙,要怎麼溝通擠出大家共有的時間,並激勵大家有一致的目標去完成這次的活動又是一項難題,幸好我與團隊成員們都有著「這不只是一個活動而已」的共識,而是將一顆屬於我們對於土地關懷的種子埋下,我們不僅要有信心,更要有義務將這些故事分享給大家。

茁壯-「成果與體悟」
   
 從了解各家企業開始,到挑選廠商、接觸廠商,實地歷經了十二間的企業參訪,在翻閱過無數的書籍、不斷查詢網路資料與訪談,到最後的展場規劃及安排,我們才真正的了解到:其實嘉義這個地方不是缺乏資源,缺少的是我們去發現他們的能力。這些企業都是在國內數一數二、甚至聞名全球,但我們在嘉義真的什麼都不知道,當外人問及我們嘉義的特色、對嘉義的了解時,我們的回答總是表面,因此經過這次的活動之後,我們不僅更了解這片土地,也創造一個平台讓更多人一同收穫成長。過程中不敢說沒有老師們的協助,但絕大部分的九成以上都是團隊成員們一點一滴所策劃出來,活動結束後給我們的感想與心得並不是覺得展覽辦得有多成功,我們覺得那是一種驕傲,一種原來只要我們夠注意、夠細心,我們幾個年輕人透過我們的自主性與創意,也可以做出一番像樣的成績!




創新服務,現實與夢想的接軌-專訪Blink摩佩科技創辦人楊涵茜

MBA104/吳宜靜

人生的每一步就像一題選擇題,擁有許多選項可以抉擇,卻沒有標準答案,每一個抉擇都有屬於它自己的方向與路途。這次很榮幸採訪到Blink摩佩科技公司創辦人楊涵茜,一位選擇踏出自己舒適圈,自行出來創業當老闆,面對人情冷暖、面對現實面的資金問題,而這條路究竟經歷了多少波折?跟著記者一起走進楊涵茜的追夢旅程,雖然有點顛簸但依舊能量滿滿的向前進。

堅持我所堅持的

在麥肯錫的楊涵茜
(楊涵茜/提供)
楊涵茜(以下以Han代稱)台大國企系畢業後,曾在花旗以及麥肯錫工作過,而在花旗負責行動支付的專案時,發現了一塊新市場,卻因為高層認為策略面行不通而被否決,但Han始終相信,這是一個趨勢、一個未來的發展,因此她選擇離開人人稱羨的大公司,走向自行創業這條路,成立了Blink摩佩科技公司。這是一間電子票券公司,只要下載Blink Wallet App就能擁有許多活動資訊,並且可透過線上訂票來獲得QR code的電子票券。不僅如此,Blink更不斷因應消費者的需求推出電子學生卡、宅到家、商家集點卡等創新服務,有效地將活動資訊與行動化支付做一個整合,扮演消費者與主辦方、商家間的橋樑。

從創業中學到的事:平常心看待

Blink展覽上的涵茜(楊涵茜/提供)
創業,就像小時候的夢想一樣,必須懷抱著熱忱與無懼的心,「會出來創業的人,一定有滿滿的理想與夢想,都深信著這是可以改變世界、改變市場的產品或是Business model。」Han堅定地說。然而,當自己出來創業後才發現社會現實面的可怕,在創業初期,Han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人」,要成立一間電子票券公司需要會寫程式的人才,但Han畢業於商管科系,對寫程式並不擅長,因此她積極尋找會寫程式並支持其創業理念的成員來共組團隊。但當人都找齊後,面臨的問題依舊圍繞在「人」身上,譬如說團隊成員間的溝通就是一大難題,因為一個團隊的組成來自各個領域,該如何去說服團隊成員認同自己所看到的市場,怎麼說服成員一起同心協力的朝同個目標前進,都是Han在創業初期苦惱過的,而這些問題都必須藉由不斷的溝通再溝通,才能達成共識。

而創業初期除了人,最迫切需要的就是資金。台灣的創業環境不像美國有Angel fund註一,且台灣的創投公司相對地較為保守,因此,Han不僅自己投資了很多錢進去,也透過向政府申請創業補助等方式來籌措資金。而在市場面所遇到的問題則是,店家都認為電子票券的市場是趨勢,但都不願意當第一個去做的人,總是站在觀望者的角度,Han說:「常常你會遇到對你產品有興趣的客戶,但是在簽約前可能突然取消找別的廠商。」或許會感到失望、難過與挫折,但她反而學會「不卑不亢、不疾不徐」以平常心看待所面臨的種種難題。儘管未來還有許多難關要一一克服,但選擇創業條路,Han認為讓她學習到更多,擁有得更多。

從微小的觀察做到消費者洞察

台大過氣之夜與Blink合作進場
(楊涵茜/提供)
Han習慣於日常中觀察人的行為並做分析,而擔任過演員的她認為「一間創新服務的公司,更需要不斷的將自己融入在每個消費者的角色裡,去揣摩每個人的想法。」Blink公司則是採用兩種方式來了解消費者的需求,首先是透過實習生的幫忙,因為現階段Blink主要是想切入學生市場,所以Han希望實習生能透過實際訪談來了解消費者在想什麼,哪些面向是公司沒發現到的。除此之外,身為老闆的Han,在公司合作的每場活動都會親自到場參與,並和活動的主辦方聊天,藉以了解活動方所需的服務。Han就是透過這樣的方式替公司做到消費者洞察的工作,若公司的成員都能積極培養消費者洞察能力,則能幫助公司找到消費者未被滿足的市場,並進一步地使公司能開發新功能來滿足,讓企業更向上成長。

創新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現今企業不斷地追求創新,而在創新的同時,更該思考如何防範被他人模仿。對電子票券公司來說,Han認為可透過兩個層面來預防:其一即是技術面,當技術面的進入障礙越高越不容易被競爭者模仿;另一個則是消費者的黏著度,當黏著度越高越不容易被其他競爭對手打敗,而品牌更是增加消費者黏著度的關鍵,因此Blink不斷增強App的應用面功能,像是票券平台、店家集點卡、特約商店、學生卡等功能,目的就是想要提高消費者的黏著度,更以Blink作為品牌發展的根基。

靈感是創新的來源,但總有枯竭的情形發生,Han表示:「創新不完全是要你重新去想一個全新的東西出來,而是可以透過將現有的產品改善,也算是一種創新的方式。」,因此,她鼓勵學生可透過不斷參與活動、競賽與實習來培養創新思考的能力,並且訓練自己以腦力激盪的方式不斷的去思考去發想,當聯想的越多越快時,就可從這些發想找出新點子,進一步再去思考可行性的問題。雖說如此,但是讀MBA的我們常常陷在一個框架之中無法跳脫,這時候就拋開一切,給自己一個天馬行空的時間吧!

啟程,航向夢想的終點站

Han說:「人生中,只會有越來越多,需要你做決定的時刻,而做每件事情,都不該是逃避另一件事情,因為人生很有趣,你越逃避的,它越會用另一形式,來挑戰你。」而回頭看看Han做的每個決定,她說:「我只是單純地追求:No Regret!」有時候,做決定常會考慮與畏懼各種因素,此時猶豫不決是無用的,選擇勇往直前踏出第一步吧!

跳進回憶錄裡,回顧自己一路走來的經歷,仔細思索著哪些是你人生中所堅持的事,而你完成了嗎?相信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涯藍圖,或許因為外在的因素而改變了原先的規劃,不管身為什麼角色,都要抱持的求知求新的精神,人生就是透過不斷的學習然後成長,不管終點站是什麼,只要勿忘初衷、勇往直前。

註一
Angel fund(天使資金):指新創事業的個人投資者所投資的錢,在美國和英國已發展超過10餘年,在美國大約有300萬人有天使投資的經歷,美國天使投資一年總投資額超過250億美元,與創投相當,對新創事業的扶植相當有貢獻。而台灣潛在Angel的人數至少有5萬人,只可惜「個人」式的創業投資的觀念在台灣並不普及,也沒有管道接觸相關案源。


相關連結




為樂檸寫劇本-專訪樂檸漢堡創辦人陳永中

MBA104/游輝農

樂檸的短褲優惠方案(游輝農/攝)
「一切都是因為老闆不喜歡穿長褲。」YC以幽默又輕鬆的口吻說道,YC是樂檸漢堡的創辦人陳永中先生。目前擁有五家分店的樂檸漢堡從嘉義東洋社區的文雅店發跡,一開始為蔬果店,到今日是一家以主打近半磅的牛肉搭配自家烘焙的天然酵母麵包組合成近二十種漢堡的美式漢堡店。而樂檸漢堡透過推出「穿短褲享優惠」的有趣行銷方案,不僅引起討論的話題,也成功吸引許多顧客穿著短褲慕名而來。

 創意就像是個點子,而創業家是將創意付諸實踐的人;如果創業是一部電影,那麼創業家就是負責寫劇本的那個人,創業過程就是要有曲折離奇的戲劇性才算是一部精彩的電影,本期很榮幸採訪到陳永中先生,一位勇於在人生尋求突破的人物,期待你我也都能寫出屬於自己精彩的劇本。

時時都在摸石子過河

 短褲折扣的行銷方案當然也不是這麼的簡單,「吃漢堡本來就是一種很Casual的飲食方式。」YC說出了他心中的想法,樂檸漢堡提供給顧客一個無拘束的空間,不同於很正式的西餐,穿著短褲很輕鬆的來吃漢堡,可以弄的滿嘴滿地都是也無所謂,YC試圖以一個很簡單的方式來強化這個想法-想到樂檸就想到短褲,想到短褲就想到樂檸。

 而這一切也代表著THEFREEN的品牌精神,THEFREEN是樂檸漢堡這個品牌名稱的源來,意涵是「the fresh and green」,如同店內的裝潢選用舒服的白與綠,新鮮健康、輕鬆的視覺氛圍及自在的用餐環境,與短褲想傳達的都是相同的理念,都是YC想強化THEFREEN這個品牌精神的重要因子。

 
樂檸舒服的白綠陳設(游輝農/攝)
一改過去冬天以圍巾、手套代替短褲來行銷,今年做了維持短褲為折扣的方案,是一種嘗試也是策略上的取捨,「擔憂模糊焦點、客人產生混淆,沒辦法達到長遠的效果。」
YC這樣說著,如同大多數創業者的路程都是摸石子過河,樂檸從創立至今也隨時都在調整,試圖找出最好的營運方式,「也許樂檸以後有機會去冷一點的國家。」YC自信的笑談著。這些隨時調整的經驗累積,對於創業者每個下一步絕對是有必要的。

老闆是負責寫劇本的人

 「我很會吃、我太太很會煮。」簡單的原因讓YC選擇餐飲業來創業,毫無經驗反而沒有框架,讓YC更能夠勇敢信任自己並跨出第一步。創業者從一個契機產生進而跨出實踐的一步,心中都有個對於夢想的想像與藍圖,穩定的計畫對於樂檸也是很重要的,一開始選擇開設在有質感的東洋社區提供健康的蔬果類食物,但挑戰卻也陸續地浮現,由於白天的消費者不多、新鮮蔬果保存也不易,使樂檸在初期的經營較為困難,但「老板是負責寫劇本的人,有沒有人能演是其次。」,一句話道破了YC對於夢想的堅持,這也正是創業家成功的關鍵之一,就是抱持著這樣的堅持,慢慢有許多好成員加入,扮演著好演員,因此樂檸能夠調整成以漢堡為主力、盼到好的店面機會,開設分店以減輕經營負擔。

為有感覺的生活,不為有目的的生活

 中國創業家的代表人物馬雲曾說過:「我說台灣沒希望了,假如七八十歲的人還在創新。」,有別於上個世代,這一代的台灣年輕人的創業精神似乎少了,「低垂的果實容易摘!」YC口中的果實理論說出了他對此現象的看法,中國正屬於蓬勃發展的過程中,雖然台灣與中國的年輕人面對的是不同的條件,但創業精神的差異,不在中國或是台灣的差別,本質上差別仍然是在年輕人自己身上。

 「我們能不能看到更高層的果實,那是可以讓我們跳得更高的地方」是聽完YC的話後,我看見的想法。公務員報考人數屢創新高,很多人說現在的年輕人安於現狀、沒有挑戰不確定性的勇氣,身為MBA學生的我們應該是握有本錢的一群人,但也同樣處於猶豫,畢業後要進入穩定的大集團企業、或是新創企業、甚至是勇敢的自行創業。「要不要創業,並不等於現在要不要創業。」是YC對年輕人的建言,「不要急、不要怕」焦急與害怕是屬於五、六十歲人的擔憂,然而勇於行動去探索與累積實力是可以同步進行的,創業的動能也許是在工作後的體驗中所獲得的,「為有感覺的生活,而不是為有目的的生活。」YC為當下年輕人原地打轉的無奈提供了一個心態轉變的方向。

台灣創業環境算是簡單了!

 今日政府對於創業的相關政策,一連串的補助及育成輔導塑造了門檻不高的創業環境,YC認為政府的好意不見得是好事,創業是一連串的過程,而政府的作法卻太鼓勵起頭的這個階段,少了些條件與前提,使創業很有可能變成一個不是實現夢想的行動,反而是毀滅夢想的舉動,這些其實是消耗社會資源的,「政府的政策輔助出發點當然一定是好的。」YC補充的說,但政府應該不是從討好的角度去以資金誘導創業這個起頭,而是要有篩選的開始,再展開一連串誘發創業發學習的過程,使創業整個過程都能夠平順。

開分店是最笨的一件事

穿著短褲的YC (中正企報團隊/攝)

從一開始簡單創業想法,誕生一間在嘉義市東洋社區中屬於小夫妻兩人的小店,到今天有五家店面的樂檸,「開分店大概是最笨的一個決定。」YC笑著說道,但一路走來的創業歷程,他知道他已經有著更多的責任感,他必須考量到在樂檸工作的夥伴們、更多的利害關係人。


 寫好的劇本每天都以預期不到的方式在上演,但每天仍必須持續地寫著以後的劇本,彷彿就是YC一路創業以來的寫照。創業不一定是每個人都必要的選擇,但人生的劇本卻是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去寫的,人生決定權操之在我們自己手上,我想你我都有權利更有義務給自己一個精采的劇本。



相關連結